15灵命觉醒

第十五章:活出神国的动力

因为神的国不在乎言语,乃在乎权能。——林前四20)

要胜过一间灵命衰颓的教会所面对的危险,就要找到真正的属灵力量。这种力量并不在乎外在的形式,乃在乎神话语的动力。

使徒保罗拥有伟大使徒的权威,也是由主委任的,要做几样事情:其一是领受和塑造教会真理,并带领教会进入有活力的基督徒生活。他直接从神领受了启示。耶稣说:“我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祂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因为祂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祂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约十六12-13)。

亚拿尼亚为他祈祷之时,圣灵进到保罗里头,亚拿尼亚也得着同一位圣灵的充满。他是尘土,神把祂的灵倾倒入其中,然后他领受了恩赐和能力。之后,他获得主的委派,为教会建立一套系统和体制。他获得主的委派,体现在此期间的所有权柄。也许,最重要的是,他获得神的委派,藉着榜样显明基督徒的道路。保罗说:“我已打发提摩太到你们那里去。他在主里面,是我所亲爱、有忠心的儿子。他必提醒你们,记念我在基督里怎样行事,在各处各教会中怎样教导人”(林前四17)。

保罗说这些话,是因为分裂教会的人试图削弱他的权柄——他们声称保罗不是真使徒,因为他从未亲眼见过主。其他使徒曾与道成肉身的耶稣同行,而保罗却在耶稣死后才出现。他们故意忽略保罗在大马士革路上遇见复活主的经历(参哥林多前书15:8)。

 这些分裂者否定保罗的权柄,只为树立自己的权威。他们攻击保罗,但保罗并不在意:“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判断我的乃是主”(哥林多前书4:3-4)。他知道权柄的根基在于神的认可。他差遣提摩太纠正和预备教会,等候他的到来。日光之下,果真没有新事吗?  

进入神国大能的本质

多年之前,《芝加哥日报》曾有一位杰出的作家。他观看了古希腊戏剧《利西斯特拉塔》,这部作品以喜剧的形式展现了女主角利西斯特拉塔如何联合希腊各城邦的女性,通过拒绝与丈夫亲密接触的方式,迫使男性结束长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追求和平。观看后,他在专栏中发表了评论。他提到:“我刚看完由亚里斯托芬创作的这部古希腊戏剧,心中充满了失望。我的失望并非源于戏剧本身或其表现手法,而是因为经过二千四百年,似乎仍无人能创作出新的幽默。亚里斯托芬在喜剧中运用的技巧,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这位作家揭示了一个属灵真相:许多人以为自己在创新,但除了亚当,没有人能真正称得上原创。保罗指出:“有些人自高自大,以为我不到你们那里去;然而,主若许我,我必快到你们那里去,并且我所要知道的,不是那些自高自大之人的言语,乃是他们的权能。因为神的国不在乎言语,乃在乎权能”(哥林多前书4:18-20)

神的国不在乎言语

这是我想特别强调的:神的国不在乎言语。我是少数中的一个,不断努力提醒今日的教会留意这点。不是很多人看出使徒保罗昔日说话的意思,即神的国不在乎言语,乃在乎权能。

言语只是真理的外壳,绝非内核。若我让会众按语言分组——瑞典语、德语、挪威语等——各自携带母语圣经朗读《启示录》,文字虽各自不同,但真理却是唯一的。六种译本用不同词汇传递同一个精义。  

属灵意义就在当中某处,而六种不同的人正以六种不同的言语组合体现这种意义。这些言语并不一样,或者,只是偶然相似。我们应当紧记这点。神的国不在乎言语。言语只是偶发的,永远不是基本的。当基要主义不再强调基本的意义,开始强调基本的言词,他们已由意义转向言词,从能力转向言语,他们也开始走下坡了。

真理的本质是存在的,它可以追随言语的形式,真理如同核桃仁,外壳的纹路虽与果仁形状呼应,却非其本质。最大的谬误就是错把形式当本质,将神的国囚禁于字句,认为只要字句正确就掌握全部真理,或是觉得使用更精确的措辞就能获得更多真理。这种观念实在是大错特错,也正是衰败的开端。  

道与灵

连善良正直的基督徒也会给言语骗倒,他们觉得,念念有词就有一定安全性,也有能力吓跑魔鬼。请告诉我,魔鬼因何会害怕言语呢?魔鬼,本身就是古时受造智慧的精粹,有着完全的美和圆满智慧,牠的能力在于牠的机灵和才智,你可否告诉我,魔鬼怎会突然变得那么愚昧,以致害怕一字一词?害怕一个动作?害怕一个象征呢?

我用项链戴在颈项上,或者,用手指在面的前方划写十字,令魔鬼远离。我想知道,一个没有双臂的人会怎样做,如果魔鬼出现在他后面,而他不能划十字。魔鬼并不害怕言语或者象征。你可以用宗教象征围住自己——基督教的、天主教的、或者犹太教的——却不能给自己半点帮助,因为魔鬼并不害怕象征:牠不会上当。

你见过小孩子害怕面具吗?把面具戴上,小孩子便会边跑开,边大叫。如果小孩十六岁时仍做出这种反应,你就会以他为耻。我们一长大,就知道面具不代表什么。言词,作为言词,并不代表什么。我们以为,如果我们说出某些词语,它们便有能力带来好事:如果我们说出其他词语,它们就有能力挡开魔鬼。那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异教主义。

保罗说话的对象是一些先前还是异教徒、近期才归主的人。希腊人喜爱演讲术和优美的语言,他们写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保罗说:“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我在你们那里,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二2-5)。

当你脱去人的迷信,人会感到短暂的不安,一时间会觉得无遮无掩。但除非我们脱去我们的迷信,不然,主便不能把真理的外衣披在我们身上Until we strip off our superstition the Lord canmot put on us acloak of truth)。神的国在乎能力;其本质是在乎能力。福音不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这个陈述(见林前十五3)。福音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这个陈述,加上在当中的圣灵,以赋于它意义和能力。光靠陈述本身是不行的。

圆满的福音

可曾想过,为什么有些教会从小用教义问答训练他们的青年人,又教导他们认识教义使他们在真理的道上得到正面的教育。但总是无法使他们经历新生?我认为、青年人认识教义是件好事。但是,你可有留意到,一整代一整代的所谓基督徒,受过教义问答的训练,认识教义,可以背诵福音书和律法,但仍然无法取得突破,进入新生?他们永远无法经历内在更新的闪亮奇迹。

原因是,他们所受的教导强调能力在乎言语,如果你掌握正确的言词,你就没有问题。然而,保罗说,神的国根本不在乎言语,神的国在乎大能,是内住在这些言语中的大能。没有言语,你不能有能力;但你可以有言语而没有力量,,而许多人正是如此。

福音是圣灵的大能,藉着道运作。事实的陈述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又复活了,并被多人看见,祂如今在神的右边,将要赦免那些相信祂的人。那是福音的简要帮助,但能力必须存在当中,不然,里头便没有生命。

大能的运作

保罗呼吁人远离人赐的权柄。他呼吁人远离演说,不论它多么有说服力,甚至远离他个人的位置。他直接诉诸复活主的能力,藉圣灵彰显出来。他说:“我想你们知道,我差派了提摩太去纠正你们,提醒你们要记得,说话的是神的大能,不是人的口。”这呼吁是诉诸复活基督的大能。如果这所教会和组成教会的人不是活在经常发生的神迹中,他们就根本不是基督徒,因为基督徒的生命就是神迹。

神迹是在洪水泛滥之时的挪亚方舟;它与洪水是完全分开的,但它也是浮在大水之上的。神迹是在人中间行走的耶稣;祂就在他们中间,却与罪人分开,又比最高的天更高。有一种不断的活力在真正基督的身体里头运行,是来自圣灵的,造成不断的神迹。基督徒不是一个只是相信的人。基督徒还是一个信了、在能力中的人。

道德的力量

这种能力的表现是一种道德力量。它有能力在罪人的心里将罪揭露出来。没有人会真正得救,除非他知道他是个罪人,也没有人会纯粹因为你恐吓他或者警告他或者告诉他,便知道他是个罪人。你去对一个人说:“你是个罪人。你发誓,却说谎,你有错,你邪恶。”他会笑一笑,摇摇头,说:“我知道,我不该做这些事,但我想,我们都是人啊。”你不能说服他。

你可以读懂普鲁塔克(Plutarch)、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史宾赛(Herbert Spencer)、罗素(Bertrand Russell)和其他伦理学名著,然后给他指明,他大错特错,他仍会无法知道,一个失丧的罪人是什么意思。你可以恐吓他说,如果他不小心,不修正他的道路,核战便会打击他,或者恐怖主义便会横行,你依然无法说服他。你没有告诉他任何他不知道的事情。耶稣说:“祂(圣灵)既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十六8)。

彼得在五旬节讲道的时候,圣经说:“众人听见这话,觉得扎心,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徒二37)。根据韦慕思译本(Weymouth’stranslation),这个“扎”字比另一个“扎”字,即兵丁拿枪“扎”耶稣的心那个“扎”,色彩更为强烈和深刻。在圣灵中的彼得,这个新受浸的先知和使徒,所说的话深入人心,有如矛枪,比用来刺在十架上耶稣的矛枪,即刺入耶稣的心的那矛枪,刺得更深。水和血立刻流了出来。

圣灵不是一个我们可以争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我们可以对祂说“你信你的,我信我的”的人。圣灵在教会里头是绝对必要的一位。我在圣灵里感到忧伤,是因为有一种能力在圣灵里头,将罪揭露出来,带来革命和悔改,造出分别为圣的男女,是别的东西无法做到的。言语不能做到。教导不能做到。命令再加上命令、律例再加上律例都不能做到;要有神的能力才能做到。

说服的力量

这种能力的表现也是一种制服对抗的说服力。这就是传福音的本质。不是论据。不是诉诸人的卑下本性。甚至不是诉诸人的智力。乃是说服的力量,是高过任何人的能力。这是圣灵在人心的深处说服人,使人承认这些事是真确的。论据无法如此深入。论证也不能如此深入。只有圣灵可以。

带来敬拜的力量

此外,这种能力的运行也是一种创造敬畏、在真实敬拜中激发心灵震撼的力量。

如果我们周围摆满雕像,又有蜡烛在燃烧,装饰意大利制造的彩色玻璃窗,牧人的画像和圣坛,而我身着黑色长袍入场——这或许会让人产生敬畏感。尽管我欣赏美丽的窗棂,但它们本身并不能创造敬畏;符号象征亦无法达成此效。真正的敬畏,是当人心遇见神时油然而生的震撼与崇敬。这是唯有圣灵能通过圣经话语成就之事,无人可仿效。纵使我竭力模仿神圣语调,众人尝试调整姿态,营造宗教氛围和教会味,但当事情过去以后,最终所得感受至多只是心理暗示或审美体验。

《哥林多前书》十四章二十四至二十五节中,保罗指出:当罪人进入教会,若圣灵的大能临在那聚会中,这人必俯伏在地宣告”神真是在你们中间了”。因此,当神的话语带着权能传递时,就蕴含着一种激发敬畏、触动心灵、带来敬拜的力量。圣灵的能力如同磁石,将我们吸引到基督面前,并将祂高举超越万有。

我们不敢要求少一点正确的教义,但我们必须不止于正确教义。我们不敢要求少一点正确的生活,但我们必须不止于正确生活。我们不敢要求少一点友善的气氛,但我们必须不止于友善气氛。我们必须要求神的话语在能力中被宣讲,和我们在能力中聆听。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一章四至五节写道:“被神所爱的弟兄啊,我知道你们是蒙拣选的;因为我们的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 也就是说,保罗不仅拥有权能,而且福音能够有力地传播,因为弟兄们在权能中听到了福音。所以,当神的灵藉在能力中被宣讲和在能力中被聆听的道运行时,神的目标便会达成;人得以成圣,罪得赦免,而救赎工作也得以完成。

我们怎能达致这种结果呢?古式方法就是祷告、信心和顺服;按我所知,再也没有其他方式。祷告;当你祷告时,顺服;当你顺服时,相信。这个行动是给我们所有人的。在圣经里头,神的百姓有充分的权利要求在能力中听道;如果他们没有在能力中听道,他们有权起来问为什么。如果你除了教训什么也没有听见,除了吩咐什么也没有听见;如果在当中没有神的明证,而讲道的人不能说,我凭神说这是真或假,你便有权要求另一个可以在能力中传道的人来讲道。

在另一方面,任何人站起来讲道,也有权期望听者在能力中相信,而他们对神是多么亲密、多么顺服,多么充满信心,和多么热切祷告,以致神的话语可以在能力中作工。我们岂不应为这种教会相信神吗?因为神的国不在乎言语;神的国在乎权能。

让我们相信神会给我们正确的教义:我们不敢要求少一点正确的教义,但我们必须不止于此。正确的生活?我们不敢要求少一点,但我们必须不止于此。让我们做一间友善的教会,但要小心,免得—–纯粹是一间友善的教会。教人惊讶的是,社会——宗教或者宗教——社会气氛可以渗透一间教会,以致我们无法分辨哪部分是出于圣灵,哪部分纯粹是美好的社交关系。

我相信,两者都当在其中,我也相信两者都可以在其中。我相信,当早期教会聚集、擘饼的时候,他们同时融合了属灵的共融和社交的团契。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说两者不能融为一体。我们没有理由说,温暖诚挚的社交团契不能因圣灵内住而变得炽热,以致我们聚集、握手、唱歌、祈祷和交谈时,我们既有社交的团契,还有圣灵大能的连结和共融。

让我们小心,两者是并存的。试图毁掉或阻止社交接触和社交团契,就会令圣灵忧伤,因为圣灵造我们是为了彼此,社交团契和友好关系缺一不可。

祂要我们擘饼,不单是在教会里头庄重地擘饼,还在聚会与聚会之间的时间擘饼。祂要我们彼此认识,能说出大家的姓名,也要有社交团契。尝试毁掉这种做法的教会只会得着一间偏废和狂热的教会。所以,让我们小心,好使我们不会张冠李戴。

让我们有一间友善的教会。让我们有一间在道德上正确的教会。让我们有一间教导正确教义的教会。但是,让我们也有这样的一间教会,人人都可以进来和说:“我们的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正如你们知道,我们在你们那里,为你们的缘故是怎样为人”(帖前一5)。

这是最重要的,因为神的国不在乎言语,乃在乎权能。

求主擘生命饼,供我需要,

正如当年祢在海滨所行;

透过圣经字句,得见主面,

我灵安静等候生命之道。

恳求将祢真理,向我印证,

正如当年祝饼在加利利;

救主解我束缚,除我捆锁,

我属我主基督,平安之源。

祢是生命之粮,赐我力量,

圣言就是真理,把我拯救,

我愿与主同活,在地若天,

教我爱慕真理,因祢是爱。

求主差遣圣灵,感化我心,

开我心灵眼睛,使我得见;

圣书向我显示奇妙真理,

圣经里我得见救主基督。

可参《生命圣诗》第164首)

《擘生命饼》Break Thou the Bread of Life)

赖柏丽Mary A.Lathbury)1841-1913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